巴黎人類學博物館不同人種上身裝置藝術
出國前在台灣擔任軟體公司的國外業務,當時就有很多機會與各國客戶接觸,像是彼此拜訪、參加德國CeBIT或者台灣Computex這種國際大展時見面,平日則是透過Skype或Email與他們聯繫,但這些接觸時間都不長,認識對方的方式也不夠深入,無法真的很深刻地去認識對方的文化,一直到了法國讀書和工作的這段時間,與不少國籍的同學和同事間相處後,才對其他國家的年輕人有了不同的認識。在碩士期間,班上五十幾個人就有將近二十種國籍,後來實習和工作雖然待的是法國公司,但公司的目標客群為亞洲人,除了法國人,面對最多的就是中國、南韓、日本的同事,改變了我過去對他們的一些想法。
這篇文章,我想要專注討論法國看到的亞洲年輕人。
南韓人到底討不討厭
因為公司在南韓市場開發的相當成功,所以我有不少南韓的同事。過去我對於南韓了解,停留在過去大紅大紫的江南大叔騎馬舞、少女時代,還有就是在台灣因為體育賽事事件有不少人仇韓,此外,我對他們認識不多,對他們也沒有特別喜誤。我很驚訝的是,南韓人相當的團結,在巴黎當地,如同西方人對亞洲人習性的了解,他們也是常常生活在自己的韓語圈,但不代表他們不會與法國人往來,普遍來講,我遇到不少南韓人法文程度都相當好。南韓人非常願意分享,也互相幫助同胞,有工作都會互相介紹分享,相較之下,可能在巴黎的台灣人數量較少,互助方面在感受程度就低一些。
由於南韓已經晉身為已開發國家,常聽到他們高薪資和便利現代化的生活,但高薪資的背後,其實所付出的代價極高,想要高薪資必先擠進知名大學,才能拿到大企業的入場票,高中生就得補習補到凌晨才回家,即時未來真的擠進Samsung、LG等大企業,也是工作勞累,加班不斷的生活方式。南韓人對於學位的重視,我是從某次一位名校畢業的南韓朋友提到其他學校的人時觀察到,她就十足地表現出高人一等,應該領取較高薪資的自信。不過,名校似乎不包含外國學歷,韓國企業也喜歡「聽話」的員工,有想法的海歸學生似乎想要進入韓國大企業,也聽到不斷碰壁的消息。
與南韓年輕人討論到他們未來時,他們都沒有信心,覺得生活物價高,壓力大工作繁重,雖然在法國無法領取比韓國高的薪資,他們也寧可爭取好的生活品質留在法國。而且最近有機會到歐洲旅遊的話,大家其實不難發現到處都是韓國年輕人在自助旅遊,他們都是申請大學一年的休學年(Gap Year),想要在進入職場前好好看看這世界,因為一旦踏入職場,可能就得為工作奔波勞累到退休。
中國人的狼性
我在法國我才了解到什麼為何大家說中國年輕人的狼性文化。過去在台灣工作時,我們公司在重慶也有分公司,與這些同事往來,可能是因為他們平均年齡較高或者地方民族特性,我並沒觀察到他們在工作上拼死拼活要達到他們目標的態度,但在法國職場上我著實看到有些中國年輕人們看到目標物緊咬不放,那種棄而不捨的態度是會讓週遭人繃緊神經的,當公司要執行某件專案時,中國同事可是分秒必爭,透過他們慣用的通信軟體微信,直接與中國窗口密集聯繫,要是公司內部法國人回覆過慢,即使是長官,中國同事也會以強勢的態度去回擊。中國市場大又複雜,年輕人並不害怕,他們敢衝,觀念裡要還需要的就是大量資金在挹注,似乎對他們而言沒有不可能的任務。台灣人相較之下就比較穩紮穩打一些,比較不會有「金錢是萬能」的想法。
日本人的吹毛求疵
從日本年輕人身上,似乎看出與台灣年輕人有一樣的失落感。今日的日本已經沒有當年在美國狂掃房地產的氣魄,台灣也沒有1980年代股票狂飆,臺灣錢淹腳目的榮景,但台日都有一種對於生活雖不滿,但實際上卻也過得還不錯的感覺,不過在生活方面,日本人似乎某些觀念就在更為貼近歐美,他們對於食物品質和自然有機食物的要求更高,台灣則是這幾年食安問題,才開始讓大家越來愈重是這一塊。
至於工作,日本人對於細節的吹毛求疵以前就知道了,但對於他們嚴格監視週遭的人,真的是一起工作後才領教到。以前就常聽到日本媽媽們就算要帶小孩去家裡附近公園也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家庭主婦準備給小孩或先生的便當不能怠慢,這些沒做到可是會被別人指指點點的。工作上,以前聽到日本開會前就會全都事先協商(打ち合わせ),正式會議只是形式上的公佈結果,但是繼上遇到的必非如此,而且日本同事即使是其他市場的東西,他也會要求東西的標準,用日本人的客氣態度說:「不好意思,雖然不是日本市場東西,但這個東西應該要改成怎麼樣才好。」口氣雖好,但可以明顯感受到她是在要求不是建議,他們覺得公司整體的形象他也要負責。日本同事也說到法國後過得很輕鬆,穿著可以很隨意,以前在日本出門要是沒精心打扮,可是會被朋友大肆批評的。
*
上面與大家討論的南韓、中國、日本年輕人的觀察,其實可以說是很狹隘的,因為我觀察到的這是一群旅居巴黎的亞洲人,像是到巴黎的中國人不少的都是富二代、官二代,並不代表整個中國年輕世代都是如此,農村年輕人絕對也大不同,更別說地大人廣,上海人和重慶人的工作生活態度就大相逕庭了。不過我還是想分享這些觀察,因為當我們沒機會與這些人們接觸,透過閱讀,數量越多文章,也可以拼拼湊湊透過不同角度對於不同文化了解,在用自己的判斷力去剖析。
*
在法國翻滾了兩年,最近回到家鄉窩在家裡寫作的台灣人。
臉書專頁:www.facebook.com/tw.europe/
English version: On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Young Asians in Paris
發表迴響